恽代英住地、恽代英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06-02 ???? 来源:常州市天宁区民政局 ?


【类别】

纪念地

【简介】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常州,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共早期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青年运动著名领袖。他的名字,与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紧密相连,这位年轻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激荡和鼓舞着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人们。

恽代英祖籍常州武进,1895年8月出生在武昌一个大家庭,6岁入家塾,10岁进初等小学堂,13岁小学毕业后,14岁随父亲到老河口任职。由于当时的老河口是江汉流域货物集散地,商贸发达但文化落后,恽代英的父亲找遍大街小巷都没有找到一所中学,一心求学的恽代英只能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家中藏书。母亲的家教只有6个字:自省、自学、自律。自省,就是多反省自己,最好的办法是记日记。自那时起,恽代英每天写日记,并给家人和朋友看。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大革命时期从事秘密工作不能再写日记时才终止;自学,就是阅读家庭藏书;自律,就是管住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此,恽代英对个人道德修养要求日益严格。

这个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男孩,从小勤奋好学,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奇男儿”。但那个时候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社会危机也日益深重。残酷的社会现实,大大激发了少年恽代英的爱国热情。

1913年,恽代英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学习。在这期间,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开始探究人生问题。1917年,他在《我之人生观》中提出了:“人畏死而求生,则必须牺牲小幸福以求大幸福,即为自利而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他认为人生之目的就在于“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此时他已把个人的抱负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一国善势力之养成》一文中,恽代英号召广大青年不但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饱学之士,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把学习和救国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他这样写道:“青年应该要有联合互助的团结之精神,救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众人的事,人人行动起来,养成好的道德,则为国家之福。”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一直贯穿着他的革命事业。

1919年10月,恽代英赴北京,认识了李大钊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主持编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1920年,恽代英25岁。2月1日,利群书社正式开业,主营《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期刊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书社成为武汉地区进步青年的联络站和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同年,恽代英结识了在武汉演讲的陈独秀,陈独秀托他翻译考茨基的《阶级争斗》。16年后,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就是这三本书中之一。”《阶级争斗》一书对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早期革命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恽代英认识到要解决中国的贫弱,不仅要振兴实业,还要普及教育。回到武汉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梦,恽代英与林育南创办了利群毛巾厂、浚新小学、湖北平民教育社,开办了七所平民学校。

1921年7月,时年26岁的恽代英、李求实和林育南、林育英在黄冈创办的“浚新小学”内发起成立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共存社”。(其宗旨与中共一大纲领基本一致,这在中共党史一卷本上专门提及此事。在党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上海、北京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开展建党活动。共存社的成立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从此,他坚定地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这一年10月,恽代英赴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任教。年底,恽代英等人获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异常兴奋。他们决定解散共存社,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定为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而奋斗。

“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恽代英将这三句话作为思想的起点,用文章作为带领当时的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火炬。1930年5月6日下午,恽代英在杨树浦韬明路附近的老怡和纱厂门前等人时不幸被捕。次年2月,转押到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关押。当他身份暴露后,蒋介石闻讯,特意让外甥王震南带了一张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前来劝降。威胁和利诱,都不能使恽代英屈服,蒋介石下达了“立即就地枪决”的手令。1931年4月29日中午,恽代英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被害,为自己心中的伟大理想献出了生命,年仅36岁。

1950年恽代英就义19周年之际,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了恽代英的一生:“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