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

发布时间:2021-06-03 ???? 来源:连云港市赣榆区民政局 ?


【类别】

山河湖岛

【简介】

原名马鞍山。抗日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1年,陵园标志性建筑——抗日烈士纪念塔于1942年7月落成。它是一座在战争年代由当地军民一边作战一边修建起来的烈士陵园,被誉为“抗日第一山”。



抗日山,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抗日烈士陵园。陵园内不但安葬着八路军抗日烈士,也安葬着新四军抗日烈士,不但有中国抗日军人的纪念碑,也有外国抗日英雄的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里,不但有共产党抗日烈士的专题介绍,也有国民党抗日烈士的事迹陈列。她座落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抗日山上,陵园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由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堂、纪念馆、碑廊、国防园和东西两大墓群组成,总面积24万平方米。

抗日山烈士陵园,自1941年7月,由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在原马鞍山上破土兴建,至1944年7月7日初步建成,共建有1646座烈士坟墓,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纪念碑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山自然更名为抗日山,陵园亦自然而称为抗日山烈士陵园。

抗日山烈士陵园共分为八个坡段,每个坡段均建有不同风格的纪念建筑物,通过363级石砌台阶可直达山顶第八坡段。每个纪念建筑物都有一段光荣的历史,都铭刻着红色记忆,共同见证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位于抗日山第三坡段,两边分别是陈毅与陈士榘的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背面是当年滨海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1943年3月,我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团以上干部光荣殉国,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夫人陈洛连、张池明将军的夫人张明等4位女同志。彭雄等同志牺牲后,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三师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

汉斯·希伯纪念碑与金野博纪念碑同在陵园的第四坡段。汉斯·希伯(1897-1941),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1925年、1932年两次到中国,倡导成立反侵略阵线。全面抗战爆发后,不断发表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并多方筹款购买药品支援新四军。1938年到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39年到新四军军部,与叶挺、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会见,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全世界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1941年9月到达山东滨海区,与罗荣桓、朱瑞、黎玉等领导人会见并随军采访,11月30日在沂南县大青山壮烈牺牲。被誉为身着八路军军装,拿起武器与日寇侵略者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欧州第一人。因汉期·希伯的遗体当时安葬在沂南獾子沟,1943年八路军滨海军区在抗日山上为其立碑,以志纪念。汉斯·希伯纪念碑为一子弹形建筑,用花岗石雕制,系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立。碑南刻:“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北面刻有罗荣桓、黎玉、肖华所题挽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碑左另立一通卧碑,用雪花白大理石制成,碑文为希伯生平。

金野博(1919-1944),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1939年春被征入伍,5月随部侵华,8月2日到山东梁山“扫荡”被俘,在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工作人员的感化教育下,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毅然参加八路军,任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从事反战活动。1943年夏,到赣榆、日照等县做反战工作。1944年春被日伪军逮捕,后被秘密杀害。1991年4月,赣榆县人民政府为其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四坡段建立纪念碑。金野博纪念碑为一手榴弹形建筑,用花岗石雕制,碑刻为:“日本国友人金野博同志纪念碑”,碑右另立一通雪花白大理石卧碑,碑文为金野博同志生平。

符竹庭烈士墓位于陵园的第五坡段。符竹庭,江西省广昌县人,1912年出生,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红军并入党,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12月由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调任红4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9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9月,与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挺进部队进抵山东,先后创建了冀鲁边、鲁西、滨海等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调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率部东进滨海区,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青口战役、海陵反“蚕食”、郯城、赣榆等战役。对巩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作出巨大的贡献。1943年3月,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符竹庭任中共山东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1943年11月26日,在粉碎日寇“扫荡”中不幸壮烈牺牲,遗体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五坡段,墓为六角亭式建筑,由灰色花岗石砌成。墓的南面镶着符竹庭的铜像,原像为115师兼《山东画报》摄影记者郝世保1942年所摄,杨工程师熔炼30余千克子弹壳铸成。1947年2月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打坏,1955年重铸。符竹庭墓的东面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所题《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面是中共滨海区委员会所撰《悼文》,北面是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撰《墓志铭》,西北面是滨海专署专员谢辉、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高赞非所撰《挽词》,东南面是《赣榆战役经过》,为滨海军区政治部所撰。为纪念符竹庭烈士,1945年11月26日-1950年1月,赣榆县曾更名竹庭县。

抗日山烈士陵园自建成七十多年来,党和人民政府怀着对革命先烈深切悼念之情,数次对陵园进行整修和扩建,不断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内涵。1989年以来,陵园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重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还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的“苏鲁皖红色旅游景区”,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每年接待7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凭吊先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