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村

发布时间:2021-06-03 ???? 来源:建湖县民政局 ?


【类别】

村落区片

【简介】

东平村位于建湖县庆丰镇西部,是革命烈士邱东平的名字命名的。村内建有华中鲁迅艺术学院的殉难烈士的纪念塔巍巍,纪念1941年7月24日凌晨与日伪军发生遭遇战中壮烈牺牲的丘东平、许晴、李锐(女)、袁万华、张炳炎、朱丹、魏征等师生和同行的新安旅行团负责人张平、张杰等30多烈士。成为市、县红色革命教育之地。



建湖县庆丰镇的东平村内有一座华中鲁艺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庆丰镇北秦庄抗日殉难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华中鲁艺是它的简称)二队的烈士而建的。陵园四周,潺潺溪水萦绕,森森松柏常青,园的正中,矗立着一座十三米高的方碑,正面镌刻着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十五个工楷大字。华中鲁艺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院长由刚任新四军政治委员的刘少奇兼任,教导主任相继为丘东平、黄源。学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外加一个普通班和一个少年班,共有师生四百多人。在刘少奇、陈毅的亲切关怀下,师生们在战斗中学习、成长,使鲁艺渐渐成为苏北乃至华中抗日文化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月25日,由陈毅任军长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举行了隆重的重建大会。大江南北许多杰出的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向盐城聚拢,一所新型的艺术学院很快就在盐城贫儿院应运诞生了。这就是有名的华中鲁艺。未隔半年,日伪集中兵力向我盐阜地区进行扫荡,华中鲁艺根据军部指示,提前结束了各种专业课程的教学,于6月22日撤离盐城,在城西二十多里的黄家巷待了两天,就转移到五区农村即今庆丰镇一带。7月初,又随同军部与华中局机关来到距湖垛镇四公里的北左庄安营扎寨。

在北左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鲁艺师生常常分散到各乡各保,一边帮助群众车水、薅草、捉虫,一边向群众宣传抗日。田头、场头成了他们进行宣传的好阵地。为了普及抗战文艺,他们为群众办墙报、黑板报,出刊《民众书报》、《大家看》和《实习快报》,还向群众分发自己编印的诗歌、漫画、剧本和歌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义主张,宣传新四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光辉事迹,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经过他们的宣传发动,仅南梁、北梁、沿塘三个乡就有近两千人懂得了“武装起来、保家卫国”的道理,积极报名参加农民自卫队,还有不少青年暂时置小家于不顾,直接报名参加了新四军。那时,恰好盐城县十四所中学在芦沟寺(今建湖县芦沟镇)联合举办夏令营。鲁艺师生闻讯,立即组织了临时服务团,前去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为全营的中学生讲述革命故事,教唱抗日歌曲,编演曲艺节目,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临时服务团还开赴高作、建阳等地,协助十二区召开农民自卫队万人检阅大会,充分显示了这支抗战文艺队伍的巨大作用。

1941年7月下旬,日伪军兵分四路进攻盐城,企图一口吞掉重建不久的新四军军部。21日敌占湖垛镇;22日敌向东塘河推进时与我特务团接火,子弹曾打到陈毅军长的屋后。23日午后,军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决议之一是将华中鲁艺师生分成两个队:院部和文学系、美术系编为一队,随军部行动;戏剧系、音乐系和普通班编为二队,另行转移。为了路上安全,又为二队临时组建了一个战斗班。当日傍晚,二队师生从北左庄以东的陶家舍出发,打算取道吉家庄和北秦庄,赶到盐城西南的楼王庄去。第二天拂晓,师生们冒着细蒙蒙的晨雾,继续赶路。戏剧系主任许晴带领战斗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音乐系教授孟波在后队压阵,原教导主任、作家丘东平则居中照应首尾。

不料队伍走出庄子不多远,刚过了一道小桥,突然发现了意外的情况:二百多个配有机枪、迫击炮的日伪军已经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围了上来。这批敌人是来偷袭我《江淮日报》社的,而报社早在几天前就撤走了。见到被围困的师生,敌人一边忘形地嗷嗷乱叫,一边枪炮齐发,向师生们开火。面对这猝不及防的危急情势,二队师生毫无惧色,凭着仅有八支(一说六支)长短枪和二十来颗手榴弹,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同敌人苦苦对峙、周旋。

原教导主任丘东平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同敌人打起了“麻雀战”。他一会儿在风车旁,一会儿又到了小桥边,掩护着一批又一批师生冲过被敌人火力封锁的小桥,有的干脆下河游到北岸,到达安全地带。他自己在最后撤离前,回身看看是否还有师生落在后面,不幸被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倒在了黄泥沟内。

华中鲁艺二队丘东平等师生在北秦庄遇难的噩耗一经传出,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全国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纸都立即予以报道,并发表了许多纪念文章。文艺界、教育界也纷纷举行集会,悼念殉难师生,抗议日寇暴行。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会堂举行“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大会”,到会的有艾青、丁玲、欧阳山、高长虹、吴奚如、陈荒煤、刘白羽等,他们都了解丘东平,知道他曾被期许为“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一致认为丘东平“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忠于革命。他的死是抗战以来文艺、文学上最大的损失”。

1941年8月中旬,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改建华中鲁艺,调出一部分学生到战斗部队和地方,留下的成立两个鲁迅艺术工作团(简称鲁工团),一个直属军部,一个配给了三师。1942年12月,军部获悉日伪军要对我盐阜地区进行第二次“扫荡”,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战斗部队迅即分散,化整为零,以便于战斗行动;而军、师两个鲁工团也因之宣告解散,大部分同志分赴全军各师,小部分同志则分配到各县文工团成为领导骨干,还有一些同志被就地分配到地方基层工作,后来这些人当中有的又被集中到三师八旅文工团。就在这年年底,军部也转移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去了。华中鲁艺连同后来的鲁工团,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时间,却在华中地区抗战文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师生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浓墨重彩地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