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海】以“小站点” 推动“大服务” 清江浦区镇街社工站为基层添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3-10-24 ???? 来源:淮安市清江浦区民政局 ?


点击播放视频

各位嘉宾、观众朋友:

欢迎来到第三期民政基层大家谈的云讲堂,我是淮安市清江浦区民政局的孙大海,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以“小站点”推动“大服务”清江浦区镇街社工站为基层添势赋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社工站专业化、规范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社工站的运营管理,形成了以镇(街)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骨干的社会工作格局,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形成了“1344”为社工站运行模式建立社工站,即“打造一个综合服务平台,立足基本民生保障等三大目标,聚焦社会救助等四类服务事项,实现民政服务四个转向”。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困难群体等3.5万多人,区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420万元。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民政厅检查组等调研组充分肯定,闸口街道、长西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获评全省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点。社工站点全面铺开向村(社区)延伸,为辖区居民群众、社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落实站点建设强覆盖。为确保社工站建设组织力量有保障、精力投入有保障、标准落实有保障,清江浦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工机构负责运行管理,实现全区16个镇街实现社工站阵地全覆盖。一是多方向协调,满足场地需要。按照交通便捷、服务便利、方便及时的标准,对站点用房保障提出要求,整合镇街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突出一室多用、高效便捷,落户社工服务站,便于协调管理、就近服务民政。二是多渠道引进,实现人员保障。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配足配强驻站社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各站设站长1名,由镇街民政工作负责人兼任,选派镇街民政专职工作人员,并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方式配备驻站社工,较好地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多方面投入,确保经费充足。为确保社工站高效运转,积极协调区财政部门列支预算资金,同时统筹整合民政领域各类资金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持。今年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增强对镇街道社工站的资金投入由原先180万增加至240万元,有效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四是多样化设计,推动标准实施。结合全区实际制定社工站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规范社工站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财务管理、评估办法等内容并指导镇街形成服务清单,同时鼓励社工站因地制宜制定任务,梳理特色,打造品牌。

二、制定规范标准强管理。围绕社工站平台搭建,规范自身运营管理。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为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社工服务与党建工作有效融合,创建具有清江浦区特色的“党建+社工站”的新模式,以闸口街道、长西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省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点)为模板,打造足彩胜负14场红色社工站,培养红色社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社工站运行、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在条件成熟的社工站建立党组织、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选派党建指导员,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同时拓展党建服务项目,实现各类服务事项“千条线”与基层社工站“一张网”高效对接,实现党建强引领,促进社会效益提升。二是搭建基层平台。以“有固定场所、有组织管理、有专业服务人员、有项目支撑、有资金保障、有制度规范”为标准,多方协调,采取单独或共建共享多种形式建立社工站阵地,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以专业方法开展社工服务。将社工站建成集民政各项业务、专业社工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基层民政综合平台。三是建立三级责任体系。清江浦区民政局牵头抓总,制定《足彩胜负14场全面推进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社工站的运行工作。街道综合协调,科学规划站点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加强监管并定期反馈项目执行情况;承接组织依法依规做好站点具体运营和维护,定期报告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形成层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四是完善建设制度。立足实际,制定了清江浦区《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试行)》以及《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化管理指导手册》等文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要求,健全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服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规范站点运行流程和标准,日常开展项目服务,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五是明确服务内容。对社工站的服务标识进行设计,使用统一的logo、标牌、标识等。细化社会站服务内容,将基层社会救助、困境群体服务、社区治理服务、社工专业服务等纳入社工站工作,推进社工站建设专业化、标准化、全面化。同时,指导各镇街围绕社工站实体化、专业化运营出台的文件,形成建设、服务清单。

三、聚焦基层民生强服务。各社工站均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围绕“1344”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发挥社工站一个引擎作用,社工站站长(镇街民政工作负责人)负责对社工站的日常管理和统筹安排。明确社工站的目标定位是“立足基本民生保障落地生根、基本社会服务利社惠群、基层社会治理开花结果”。围绕目标定位聚焦四类基础服务事项,各镇(街)结合实际细化拓展工作内容、制定个性化项目清单。一是聚焦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定位三大目标,立足基本民生保障落地生根,实施地毯式排查,通过入户走访、现场登记、电话访问、民政审核的方式精准走访录入,切实保障全区低保、五保、低收入户等民政服务对象档案入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累计核查低保2200余户,4000余人,有效避免错保漏保的风险发生。对尊老金发放的调查核实、走访8000余人及时更新信息,解决精准尊老金发放,避免了错发和漏发现象的发生。截至目前,全区各社工站累计协助民政开展困难群体走访、建档,临时救助等事务,受益人数达15000人。二是聚焦困难及“三留守”服务。针对特殊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在做好特殊人群的入户探访工作的同时,及时了解评估生活状况,分类建立服务档案,实现困难群众“一人一档”,定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推动“社工+志愿者+慈善”融合发展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开展“低保五保群体精神关爱”“‘益’起筑梦 为爱行动——特殊人群精神关爱”等特色社工服务项目,“七彩童梦”暑期留守儿童辅导班,重点帮助困境群体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做好困难及“三留守”人群日常民政事务经办工作。三是聚焦“两新”群体。依托社工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暖心行动,着力解决“两新”群体休息、纳凉、老人看护、子女托管等问题,不断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积极发挥资源链接者、组织者作用,在高温时期为新就业群体配备日常急救药品和防疫防暑药品,开展夏日防暑和热射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发挥社会工作者利他主义精神;面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展为老为小系列特色服务,如“新苗”周末、“红色三领”主题公益课堂等活动,邀请外卖小哥的子女参加暑期情绪训练营小组活动、抗挫力训练;开展“新新”向党,暖心前行活动,为老夕阳红照料、助餐、看护、心理辅导等服务,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成长、老人健康保驾护航,发挥在“为老为小”服务中的作用,解决“两新”群体的后顾之忧,提供更精准、更贴心、暖心的服务。四是聚焦社区治理服务。积极聚焦基层社区融治理,探索“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培养志愿服务队伍、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挖掘公益慈善资源,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各社会力量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立足基本社会服务利社惠群,开展需求调研,连接社区资源,全区共有114个社区,每个社区活跃社区社会组织数十家,开展服务千余场,在民主协商、居民健康、群众文化、社区融入等方面开展服务,促进社区文明和谐稳定。五是聚焦专业社工服务。引导专业社工力量下沉基层一线,依托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工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在社区协调、居民健康、群众文化、社区融入等方面,开展个案、小组活动、社区活动,招募和培训志愿者,项目督导等,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联动。截至目前,专业社工服务已开展个案活动1600人次、小组活动165次、社区活动232次、内部督导40次、培训60次,受益人数逾5000人。

四、开展定期督导强引领。建立区社会工作发展指导中心,统筹社工站各项工作,采取“政府支持、专业管理、群众受益”的运营模式,围绕人才培育、项目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围绕社工站工作实效性提升,加强业务指导与督导。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及时、全面的掌握社工站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动态,了解各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人员管理、服务活动、服务对象等信息,提升服务和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社工站服务每月一计划一提交,精准把握社工站日常工作。二是建立督导培训。多次组织社工站及社工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社工业务培训、观摩活动,帮助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让他们熟悉民政工作业务,还组织民政局相关业务科室对全体驻站社工进行专业培训。优化社工站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同时联动高校资源创新督导服务机制,引入专业社工督导,委托淮阴工学院开展社工站每月一次的督导服务,采用现场考察、访谈、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评估方法,提升社工站运营成效,保证镇(街)社工站建设质量,促进专业成长。三是注重工作成效。截止目前,16个社工站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社会事务以及慈善救助等业务内容,为各类民政服务对象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截止目前,全区社工站协助民政开展困难群体排查走访、临时救助等工作,受益对象达1.5万人;专业社工服务1965次(个案服务1600人次、小组活动165场、社区活动200余次);链接志愿者877人、公益组织20家;其他特色服务43次;业务督导204次,培训、交流312余场次。实现了社工人员队伍由分工转向合作赋能、民生保障由托底转向温度温情、社会服务由覆盖转向精准专业、基层治理由管理转向共治共享。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社工站建设和作用发挥,依托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整合社会服务与慈善资源,创新督导服务机制,促进社工站的规范化、专业化运作,为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贡献基层民政力量。

直播间有网友留言提问,下面我来解答一下:

一、清江浦区16个社工站现有的运营模式什么?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什么特色之处?

答:我区各社工站均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围绕“1344”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1344”模式即:发挥社工站一个引擎作用(站长(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兼任),形成和汇聚一个社区、专业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的融合体);立足三大定位目标(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一站式”四项服务(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困难及“三留守”服务、社区治理服务、社工专业服务);实现四大融合效应(整合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资源,开展为基层人才队伍及治理服务的赋能),在社工站运营过程中,“1344”运营模式全面铺开、整体推进,为辖区居民群众、社区提供了专业社工服务。

二、对社工站的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我们与淮安市高校联系,引入高校智库,建立督导培训机制,委托专业资深教授定期开展社工站督导项目,优化社工站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联动淮安市社工指导中心,对各社工站采取现场考察、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场指导,提升社工站运营成效。同时为了提升站点社工的业务能力,多次组织社工站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观摩活动等。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