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以民为本 担当履职 全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

发布时间:2023-10-07 ???? 来源:如东县民政局 ?


点击播放视频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欢迎来到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我是如东县民政局王锋。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以民为本、担当履职,全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

近年来,如东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帮扶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帮扶格局。从考核指标情况看,去年末,我县低保人数与两年前相比,增幅高于全市17.5个百分点。目前,低保、特困两类对象占户籍人口的比达1.07%,位居全市第一。低保精准救助率、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率等高质量考核指标一直位列全市第一方阵。从临时救助情况看,2022年全年临时救助444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13万元,人数和资金额接近全市一半。今年上半年临时救助1981人次,使用临时救助资金193万元,分别占全市的47%和39%。从保障标准情况看,今年我县低保、散养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820元、2300元,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散养孤儿保障标准执行。在社会救助帮扶实践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基层基础,在精准救助上求突破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我们牢牢把握社会救助工作的政治属性,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针对民政部门事多人少、基层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积极应对、创新思路,不断夯实社会救助工作的基层基础。

一是建强队伍提能力。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社会救助强基工程。一方面,优化科室人员配置。我局社会救助科共有8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公务员、1名高层次人才,2名事业人员、3名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在编制偏紧的情况下,应该说救助条线的力量在我局是最强的),其中科长由具有丰富的基层民政工作经验、公职律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个人担任,同时注重加强科室及基层同志的业务能力提升,鼓励救助条线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全面提升全县民政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近年来,我县涉及社会救助领域的信访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选树基层先进典型。每年组织开展镇(区、街道)民政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能力比拼,年终集中表彰一批社会救助工作先进个人,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引领,全县救助水平不断跃升,也涌现了一批基层社会救助的业务能手。同时加强完善镇(区、街道)社会救助工作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基层救助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用好村(居)编外队伍。村(居)是民政救助工作的“最后一米”,是主动发现、精准救助的关键所在。我们主动深入一线、深入村(居)进行面对面的政策宣讲、业务辅导、案例剖析,不断提升基层民政协管员主动发现能力。每年安排民政协管员专项预算下拨到镇(区、街道),用于镇(区、街道)对村(居)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考核和补贴,充分调动民政协管员队伍的积极性。

二是整合职能提质效。为实现各项民政政策的高效衔接,确保服务对象身份转换的便捷快速,享受待遇精准全面,我们对科室职能重新进行了优化整合。一方面,将特困人员认定职能由福利科划转到社救科,将特困人员与低保对象融合同一系统核查比对,精准分类,给予差别化救助保障待遇,有效预防错项错保现象,提升了资金使用绩效,做到了精准救助。另一方面,将残疾人两项补贴职能由社事科调整到社救科。部署实施扶残助困“担当有为”工程,贯彻落实省三部门最新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平稳有序推进精准管理新要求。与此同时,发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优势,实施“三个融合”,即将两项补贴和社会救助申请融合一个岗位咨询受理,将不同资格条件融合一张清单核查比对,将两类政策待遇落实情况融合一项工作同步复核,残疾人福利和残疾人救助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三是专项行动提水平。针对专项审计指出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开展“精准救助提升年”专项行动。高点定位,明确了群众利益最大化、待遇保障最优化、省级考核最高分、行风评价最满意的社会救助工作目标。务实举措,通过政策创新、身份复核、数据比对、信息共享,全面排查民政政策落地落实情况,对发放对象、金额标准、核查注销流程等进行再核查,确保对象精准认定,资金精准发放。建章立制,以入户核查、复核比对、材料把关、责任压实为切口,规范救助核查工作流程。完善数据常态化、制度化共享比对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有效提升社会救助补助资金发放效率。

二、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政策落地,在高效救助上求突破

社会救助帮扶工作面大量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县在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立足实际,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兜底保障政策体系,奠定高效救助坚实基础。

一是在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方面:精准定位残疾人两项补贴社会福利的属性,根据上级要求,规范政策解读,印发相关文件,推动政策的落地落实。明确了低保外重度残疾人的收入低于低保保障标准的视为无固定收入,给予低保保障标准的全额补助;明确了低保内残疾人无需主动提出申请,由基层民政业务人员主动代为申报,符合条件即可享受相关待遇;明确了伤残抚恤对象的优待性固定收入不列入收入认定范围,强化了伤残优抚政策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有效衔接;明确了不扩大残疾人收入授权核对范围,如对其家庭及其分户义务人进行核查,作为申请救助对象,按照低保工作流程核查和低收入人口认定。去年我县发放两项补贴资金1.16亿元,总量在全市位居前列。今年1-8月新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3202人,发放两项补贴经费8034万元,从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中排查出低保对象91人,实现了残疾人应助尽助、应救尽救,动态帮扶、高效服务。

二是在省低保新规程方面:我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制度作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印发了《如东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工作暂行补充规定》,在省低保新规程基础上,在申请人家庭成员范围、家庭收入及财产豁免、特殊对象核查方法及赡养费用推算六个方面进行补充规定。

三是在低保扩围增效方面。今年9月我县制定低保扩围增效政策,在省、市低保扩围增效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明确17项具体工作举措,重点在6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善。在金融资产限制条件方面再放宽,对失独老年人家庭按不同类别,将人均拥有金融资产限额在市局规定的5倍基础上,提高至年低保保障标准的6倍和9倍。在家庭收入豁免方面再创新,豁免核查计生特扶家庭未年满25周岁的分户孙辈子女的收入和财产,豁免部分计生特扶家庭孙辈子女给付赡养费的部分义务。未就业大学生民政帮扶政策再创新,明确规定在低保审核中不再推算毕业未满2年的未就业大学生的个人收入。创新出台申请家庭可以对其婴幼儿入托入园费用按低保保障标准的0.5倍予以扣减的地方政策。在收入刚性支出扣减方面再提标,在市局规定的不超过低保保障标准2倍的基础上,对因器官(含骨髓)移植康复治疗对象的家庭收入扣减提高到低保标准的3倍,且不设扣减期。在落实低保渐退缓退政策方面再放宽,对退役军人和城镇退休人员家庭缓退的人均收入标准条件由低保标准的两倍上调为本县最低工资标准。今年8月份以来,我县新增低保人数102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保障底线进一步兜牢。

三、坚持统筹协调,强化社会参与,在综合救助上求突破

近年来,我县依托医保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统筹资源,创新思路,建立“民善康”广覆盖、“补充险”保重点、“低补保”再托底的民政医疗救助“三重网”体系,助力破解困难群众因病致贫难题。

一是实施“民善康”慈善医疗互助项目。为鼓励社会慈善捐赠,统筹调动慈善医疗救助力量,支持医疗互助有序发展,我县从2019年开始试点实施“民善康”慈善医疗互助项目,2021年全面推行“民善康”慈善医疗互助项目全覆盖工作,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民善康项目的影响力和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2022年全县参与项目人数达52.36万人,3.51万人次受到项目资助,获得互助资金2942.71万元。2023年全县52万人参加,参与率达60%,该项目被南通市政府表彰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在全省乡村振兴会议上进行了推介。

二是实施“低补保”民生项目。2022年,我县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近200万元,为全县16600名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支出型困难家庭成员、困境儿童、未纳入低收入人口范围的原建档立卡户等6类低收入人口统一购买补充医疗救助保险。该项目采取两次赔付免申请,“一站式”自动到账理赔模式,对低收入群体医疗进行救助帮扶,2022年该项目共理赔1016人,理赔金额183.26万元,极大的减轻了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今年,我县继续为17742名低收入人口投保“低补保”项目,同时取消二轮赔付病种和医疗机构地域范围的限制。

三是实施“补充险”商业保险项目。我县在每年居民参加居民医保缴费期间,通过社区干部、志愿者一并动员群众购买基本医疗补充商业保险。镇(区、街道)财政兜底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重点对象购买补充商业保险,进一步夯实了社会救助的底板。

(通过医保“三重制度”和以上“三重”救助保障网,困难群体因贫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我县洋口镇新坝村的原建档立卡户,去年四次治疗,共计花费医疗费用30.99万元,通过“三重制度”合计补偿20.01万元,另外获得“民善康”慈善互助金1.125万元、“低补保”理赔款6.76万元、“补充险”赔付1.87万元,“三重网”合计补偿9.76万元,个人承担仅1.2万元,综合补偿比从医保“三重制度”的64.6%提高到了最终的96.05%。)

四、坚持以民为本,强化责任意识,在真情救助上求突破

近年来,我县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依托残疾人补贴、计生特扶、慈善救助信息和资源,做实基层主动发现、主动服务机制,切实将“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定位、主动服务、及时帮扶,让民政服务更具真情、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一是定位专项服务职能,在履职尽责中延伸服务。兜底保障对象不仅是民政的救助服务对象,还可能是婚姻、收养等民政专项服务的对象。为切实兜牢底、兜住底,我局在系统内开展全科民政能力提升行动,要求本系统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及时掌握了解办事群众的其他民政服务需求,制定民政领域信息共享、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数据内部共享流程,明确民政服务对象内部移交规则,实现数据跑路、政策找人。如在复审我县马塘镇一户提出的低保救助申请时,为消除年度审核中服务对象再次举证的麻烦,设法找到了其携子改嫁的前妻常某。面对一方不愿配合出具证明,另一方竟然声称要起诉儿子排除亲子关系的对立矛盾,工作人员创新思路,在稳定双方情绪、讲明利害关系后,成功引导当事人办理继子女收养登记。

二是定位牵头协调职能,在退单退保后继续服务。实施“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数据跑路”,规定在审批低保或在低保动态复核工作中,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符合续保的家庭不是“一退了之”,而是通过“一事一议”“一户一策”,以更加“温情”的救助帮扶方式,解决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盼。搭建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的“爱心桥”,如掘港街道低保对象袁某退保后,我局为其截肢手术筹措医疗费用,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帮助困难群众和求助对象叠加政策待遇、共享社会资源。如双甸镇陈某退保后,救助人员延伸服务,为其查清事实,帮助其获得了计生特扶待遇,虽然退出了低保,但该户获得感并未降低,保障了退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定位社区治理职能,在兜底服务中外延服务。我局在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中,在社区治理部署中,将民生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列入民政外延服务的职能任务。如去年底在审核低保过程中,主动排查丰利镇低保户何某的父母的计生特扶待遇,发现其父2011年1月专门开通的计生特扶奖励金“一折通”账号一事遗忘了12年,指导帮助其查到了14.4万元“沉睡”存款。我局举一反三,要求村(居)将民生待遇政策落实情况列入低保核查服务范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救助帮扶的兜底对象总量仍然偏低。目前虽然兜底在保对象比例全市领先,但与上级预期,尤其是低保扩围的政策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救助保障的惠民政策仍不牢靠。低收入人口,尤其是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帮扶政策还缺乏创新举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三是兜底对象的资金保障体系有待加强。目前我县救助帮扶对象的资金由县镇分级负担,镇级财政压力较大,主动排查、及时救助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瞄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落地,在低保扩围增量方面走在前。及时总结反思低保扩围增效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扩围增效政策,修改完善低保对象身份认定办法,适时制定低保工作规程,真正做到共同富裕不少一户、不漏一人,推动兜底保障对象占户籍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在统筹社会资源方面走在前。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印发宣传手册、组织宣讲、到镇(区、街道)开展培训等方式加大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和群众获得感。

三是加强主动排查,在精准救助帮扶方面走在前。做实基层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镇(区、街道)、村两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网络和机制。

四是加强统筹衔接,在提升群众获得感方面走在前。完善全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举措,提升散养特困人员照护服务质量。健全临时救助实施体系,发挥临时救助便捷、应急、稳定功能。强化社工站、社工人才队伍制度与社会救助帮扶制度的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大救助、广服务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

以上是我县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实践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刚才直播间有网友提问,下面我来解答一下

有网友问:如东“民善康”慈善医疗项目的群众参与率高达60%,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个项目,以及你们是如何实施这个项目奖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民善康是一个慈善医疗互助项目,既不同于商业保险,又有别于社会救助,实施这个项目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探索建立以“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为重点的社会大救助体系,构筑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之后覆盖全民的又一道保障网,有助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出于以慈善医疗互助作为大众慈善的有效抓手,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以这个项目为抓手,动员足彩胜负14场的群众参与慈善、了解慈善,不断增强慈善意识,发动足彩胜负14场的爱心人士、企业家投身慈善,为民解困慷慨解囊。 

我县在推进这个项目过程,采用“五个一点”,即政府支持一点,集体补助一点,村(居)民自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走帮服挂钩部门单位扶持一点的方法,建立了由镇村组织全体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的慈善医疗互助项目,按病种对村(居)民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公平补助、大病病种重点补助的“民善康”慈善医疗互助制度。县慈善总会每年出资100余万元为全县近20000名特殊人群免费参与“民善康”。

应该说民善康项目如今已经成为如东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高度重视。在去年和今年的县人代会上,县政府都将“民善康”慈善医疗互助全覆盖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由人大代表表决通过,此后县政府进行逐月督办,行政推动大。二是周密部署安排。这个项目由县民政局和县慈善总会牵头推进的,我们制定了实施“民善康”慈善医疗互助的实施意见。对开展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办法、实施步骤等提出了要求。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基层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三是广泛宣传发动。把民善康纳入9.5一日捐系列活动进行同部署同宣传,让群众在全县轰轰烈烈的慈善氛围中,不断增强慈善意识,并参与其中。县、镇、村三级慈善组织密切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和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提供项目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及时开发财务软件,分工专人负责,设立专门账户,确保生病群众的救助资金按月打卡发放。

三年来,县镇两级慈善组织资助该项目善款超过1千余万元。2021年,全县38万人参加,参与率达43%,募集互助资金2000多万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2040万元,救助19571人次。2022年,全县47万人参加,参与率达53%,募集互助资金3000多万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2942万元,救助35146人次。2023年,全县52万人参加,参与率超过60%。募集互助资金3500多万元。自2018年开始试点到现在,已有6.48万人次得到救助,使用救助金额达5835.92万元。个人单笔救助最高达8万元,个人累计最高救助金额达10.9万元,帮助病人平均减轻个人负担15%-20%左右。

谢谢收看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我是如东县民政局王锋,欢迎大家来如东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