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育明】深化地名服务 “驿路”著名添彩

发布时间:2023-11-03 ???? 来源:高邮市民政局 ?


点击播放视频

大家好,欢迎来到第三期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的直播间。我是高邮市民政局的居育明,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深化地名服务  “驿路”著名添彩。

高邮地处苏中里下河平原,是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有着“江苏之心”之称,市域总面积约1963平方公里。全市行政区划设置10个镇、1个回族自治乡和2个街道,有169个村、62个社区、3324个村民小组。作为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包括集镇、街巷、村庄等名称在内的众多老地名,都浓缩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与神奇的传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一份不可忽略、不可复制的精神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高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名公共服务管理,坚持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体现特色,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效能,不断提升地名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先后出台了《高邮市历史地名保护制度》,公布了2批地名保护名录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邮、界首、大淖巷等7个地名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高邮市被确定为江苏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之一。

一、聚焦政治性,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新机制

一是建强组织领导“硬核力量”。市委、市政府每年适时调整高邮市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分工。成立以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民政部门牵头抓总,市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具体实施,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合力、镇村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二是建优地名工作“智慧大脑”。注重引才聚智,成立高邮市地名专家组,广纳贤士,民主决策。公开征集文化素养高、熟知高邮历史变迁、热心地名工作、热爱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吸纳水利、资规、住建、文旅等部门专业人士、市文化界老同志、教师及乡贤等。制定地名专家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为开展地名命名(更名)、乡村地名规划、地名文化保护建言献策。

三是建好地名信息“数据支撑”。推进地名信息共建共享,开展全国地名信息库录入和审核,第一阶段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路街巷、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共8000余条;第二阶段单位、建筑物、纪念地旅游景点、交通运输设施、非行政区域共3000余条,进一步提升地名信息规范化建设,提高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

二、立足标准化,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新水平

一是统一地名标准。出台《高邮市道路地名标志设置简易标准》,统一全市道路地名标志的版面、颜色、尺寸、材质等规范。统一更换T型标牌276块、灯箱标牌163块、巷牌500块。每年聘请专人日常不间断巡查,对歪斜、破损、缺失的标牌进行及时维修、增补,并定期清洗。

二是规范地名管理。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论证、审批、备案、公告等制度。依据《地名管理备案公告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地名备案公告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定期召开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共同做好国家地名信息库地名备案公告,不断提升地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规划引领、尊重历史、修正错误、统筹兼顾”原则,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问题,共完成地名命名205条,其中居民小区命名101个、居民小区更名5个、路街巷命名99个、“洋”地名更名4个。

三是动态采集上图。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高德、百度地图,委托第三方科学设计地名调查表、地名点亮表,以乡村地名为“锚点”,采集收录种养殖基地、家庭农场、果园等地名,梳理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组织13个乡镇(街道)和231个村(居)委会相关人员学习地名点亮。共核准数据3476条,其中高德缺失数据1030条,百度缺失数据1043条;民政采集点亮568个点,其中高德采集278个,百度采集290个;村(社区)自发点亮610个;国家数据库入库100条数据。

三、注重创新性,全力打造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我市以“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坚持“传承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依托全市乡镇及乡村产业优势,创新打造“地名+”模式,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培育出“红色印记”、“一号公路”、“马上乡见”、“东方邮都”、“七夕之乡”等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让地名成为乡村振兴、乡愁记忆的特色文化符号。

一是“地名+红色印记”。高邮作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市)之一,红色资源丰富,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都留下了众多红色资源。我市发挥红色资源作用,排查出革命遗址遗迹、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以烈士命名的镇、村、路等红色地名48个,打造“地名+红色印记”旅游线路,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入选江苏省首发20条“永远跟党走”红色旅游线路,扬州10条红色主题线路。在周山镇打造全市红色地名文化广场。

二是“地名+美丽乡道”。以高邮“四河四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将周龙线、龙联路、红塔路、于朱路、兴友路、横马线建设成连贯特色村庄、特色产业、特色景点的环线道路,百姓称之为网红“一号公路”,被誉为江苏省“美丽农村路”样板路,沿线和村入口设立地名文化展示牌、地名宣传标语、文化墙。

三是“地名+特色农产品”。高邮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我市顺势而为,推动地名文化与特色乡村产业融合,借助地名资源打造了高邮双黄鸭蛋、高邮大虾、龙虬庄大米、马棚慈姑、界首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日前我市喜获“中国高邮生态大虾之都”称号,“龙虬罗氏沼虾”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荣誉。我市以培育独一无二优质农产品为依托,借助地名宣传推广农产品,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名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采取电商带货和线下企业资源共享的方式,提升农产品地域特色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

四是“地名+美丽村庄”。“与其朝思暮想,不如马上相见”。以马棚湾创建了乡村振兴“马上乡见”品牌,创立了卡通人物“马小朋”,领略马棚的四季变化、体验稻米田园乐趣、寻觅村庄烟火味;体验清水潭的“水清鱼读荷,林静鸟谈天”的景境;见证瓦屋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五是“地名+文旅”。高邮作为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保存着全国规模最大、最完好的驿站盂城驿,邮驿文化极具特色。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故道穿城而过,见证着运河文化的发展。我市将运河文化与邮驿文化有机融合,创立“东方邮都”文化品牌,以盂城驿为重点,沿南门大街、中山路、北门大街、东大街、运河故道,打造一条高邮人常去、游客乐去的“运河特色文化第一街”。

六是“地名+人文”。高邮是中国文学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文化厚重,名人辈出。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龙虬庄遗址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北宋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中国当代小说家汪曾祺等皆出于高邮。我市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举办“浪漫七夕 爱在高邮”七夕音乐会,打造“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举办“我的老师”汪曾祺散文大赛。

四、突出传承性,深耕厚植高邮地名文化新内涵

1、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地名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中重新绽放光彩。

一是出台一个制度。出台了《高邮市历史地名保护制度》,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编制的标准、范围、程序和成果应用进行了规范,以方便使用、注重传承为原则,强调经市政府批准公布的高邮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的地名,均属于重大地名;高邮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拆除或者迁移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的,有关部门应当事先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地名保护方案。

二是公布两批名录。公布了两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界首、秦家垛、盂城驿、南门大街、清水潭、护国寺等167个历史地名,涵盖政区、居民地、自然地理实体、设施、道路街巷、纪念地和旅游地等类别。

三是纳入三级保护。我市先后公布了两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录124个,其中古城1个、古镇16个、古村69个、古路街巷34个、古桥梁4个。“高邮、车逻、界首、临泽、菱塘、三垛、龙虬庄、甓湖”8个入选《扬州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邮、界首、临泽、龙虬庄”4个入选《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南门大街、北门大街、府前街、东大街、状元桥街、中山路、大淖巷、馆驿巷、古孝子巷、里仁巷、傅公桥”11个入选《扬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淖巷、南门大街、馆驿巷”3个入选《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2、复活历史地名,推动地名文化遗产在“活态保护”中持续焕发活力。

一是使用悠久历史地名。奎楼社区因历史地名“高邮奎楼”而得名。高邮奎楼亦称奎星阁,明代元启三年(1623年)由道人王自学、孙照祥、张永烈等牵头筹建。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城墙头上建奎楼意在兴学,寓意家乡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大淖社区因历史地名“大淖河边”而得名;御码社区因历史地名“御码头”而得名;周邶墩村因历史地名“周邶墩遗址”而得名;龙虬庄村因历史地名“龙虬庄文化遗址”而得名等。

二是沿用著名历史地名。东园路、丰瑞路、华胥路分别以宋代高邮著名园林“东园”、东园内景点“丰瑞堂”、“华胥堂”而得名。捍海路以古东门城楼“捍海楼”而得名。蝶园广场、蝶园路以清初王永吉私家花园“蝶园”而得名。

三是利用消失历史地名。水部楼,高邮城区一处地名,老百姓当时也叫“水鼓楼”,遇有水情或河堤倒塌等情况,敲鼓警示众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水部楼被拆,从此名称消失。高邮不仅重建了水部楼地标建筑,而且在行政区划中恢复水部楼历史地名,命名“水部楼社区”。

3、阐述地名故事,推动地名文化遗产在“宣传保护”中唤醒乡愁记忆。

一是实施城市文化解读工程。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城市文化解读工程,对主城区“南门大街、盐塘巷、南濯衣河”等历史地名保护点设碑;对“甓湖、秦家垛、陈总兵庄”等地名文化遗产点立牌,实体解读地名历史文化。

二是实施红色地名传承工程。举办高邮首条以烈士命名道路“廷仁路”揭牌,打造“红色地标”;开展“红色地名、红色地名故事、红色地名微视频”有奖征集活动;推出红色地名文化展,举办红色地名故事演讲比赛等。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华中雪枫大学旧址2处地名入选全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集萃。

三是实施地名文化记忆工程。开设了“邮城地名”微信公众号,连载高邮地名故事,浏览量达千人次;拍摄制作了“东方邮都,运河名城”、“盂城驿”、“下河福地,魅力龙虬”、“界首渔乡小镇”等多部地名文化专题片,在今日高邮等主流媒体播放;出版了《高邮市地名史话》(上、下册)《初心不忘  赓续荣光》《扬州印记》等一批地名文化图书,编制了“地名故事”手册400册、“地名征文”50册,免费向乡镇(街道)赠阅,纵深宣传地名文化,扩大了我市地名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是实施地名故事宣传工程。扎实推进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村)、进社会,通过校园主题班会、志愿者进课堂等宣讲地名故事,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依托社区(村)暑托班、社区居民活动等时机,开设地名故事专题讲座、盲盒“猜地名”、“驿路邮名”点亮地标等活动,提高居民对地名文化的知晓度、认同感;面向社会有奖征集“寻找地名·留住记忆·守望乡愁”“红色地名·红色地名故事·红色地名微视频”“述地名文化·溯文明之源”等活动,发动全民行动,共同参与地名文化传播,扩大地名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全民文化自信。

地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不仅关乎人们日常生活,更关系到国家主权和社会治理。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足彩胜负14场赓续地名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为新的起点,聚焦目标任务,大胆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创造出足彩胜负14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邮做法、高邮经验,为全省地名公共服务管理奉献高邮智慧、贡献高邮力量!

我看到直播间有网友提问,下面我来回答一下

提问一:民政部、省厅相继发布“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高邮在“乡村著名行动”中具体有哪些工作举措?

答:今年,高邮被确定为江苏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之一。我市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体现特色,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效能,提升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协同联动推进。市委市政府牵头,民政部门抓总,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具体实施,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合力、镇村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聚焦试点任务,务实高效推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模式,选取素有“红色乡镇、江苏绿心”之称的周山镇率先试点,总结经验,然后全市面上推开。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以镇村为采集单位,采集收录种养殖基地、家庭农场、果园等地名,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四是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在《高邮日报》、今日高邮APP、高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深入宣传推介地名工作;举办各类地名专题讲座;引导地名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设“邮城地名”微信公众号,展现地名文化出众魅力,守护高邮“城市记忆”。五是传承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依托全市乡镇及乡村产业优势,创新打造“地名+”模式,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培育出“红色印记”“一号公路”、“马上乡见”“东方邮都”“七夕之乡”等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让地名成为乡村振兴、乡愁记忆的特色文化符号。

提问二:9月底,省厅发布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评选结果公示,高邮3条街巷入选,这不是第一次入选,2022年高邮有4个古镇、古村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高邮是如何推动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宣传工作的呢?

答:高邮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保存着全国规模最大、最完好的驿站盂城驿,邮驿文化极具特色;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故道穿城而过,运河文化繁荣发展;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发源地,神居山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等,我市地名文化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文明建设,先后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一是出台《高邮市历史地名保护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历史地名保护标准、范围、名录编制程序和成果应用,陆续公布历史地名保护名录167个,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4个,名录中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拆除或迁移地名所指的地理实体,有关部门应当事先会同民政局制定地名保护方案。二是地名保护点设碑建牌。对“南门大街、盐塘巷、南濯衣河”等历史地名保护点设碑;对“甓湖、秦家垛、陈总兵庄”等地名文化遗产点立牌,实体解读地名历史文化。三是开发地名文化产品。开设“邮城地名”微信公众号,连载高邮地名故事;拍摄“东方邮都,运河名城”、“盂城驿”、“下河福地,魅力龙虬”、“界首渔乡小镇”等多部地名文化专题片;编印出版《高邮市地名史话》《初心不忘 赓续荣光》《扬州印记》等一批地名文化图书;编制“地名故事”手册、“地名征文”等,扩大地名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四是发动全民参与讲故事。开设地名故事专题讲座,推进地名文化进校园、进村居、进社会;举办盲盒“猜地名”、“驿路邮名”点亮地标、征集“寻找地名·留住记忆·守望乡愁”“红色地名·红色地名故事·红色地名微视频”等活动,发动全民参与地名文化传播,扩大地名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全民文化自信。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