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臣】徐州铜山区 做加法强赋能建设善治先区

发布时间:2023-09-08 ???? 来源:徐州市铜山区民政局 ?


点击播放视频

大家好,我是徐州市铜山区民政局局长 张家臣。欢迎大家来到“基层民政大家谈”直播间。我今天主讲的题目是

做加法 强赋能

建设善治先行区

徐州市铜山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环绕徐州市城区。全区总面积1900平方公里,人口122.85万,辖16个镇,9个街道,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吕梁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连续两年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暨长安杯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法治建设示范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围绕社区治理创新,补短板,强基础,抓规范,加快建设社会善治先行区。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汉王镇和柳泉镇北村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下面,我就铜山区在加快建设社会善治先行区方面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一、常做加法,政治引领筑牢基层基础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夯实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筑牢基层基础,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中心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建设全面覆盖、全面加强、全面融合。

(一)坚持“党建+”,夯实基层干部队伍基础。推行“党建+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作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根基,把准前进方向,增强社区治理创新能力,实现思想和行动同步进入新时代。巡回开展道德模范团、先锋志愿者等巡回宣讲,用充满泥土芬芳、带着露水热气的真理力量、感人事例、生动案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快节奏实施“三乡工程”试点,以点带面推进政策库、数据库、项目库、人才库“四库”建设,吸引1680余名人才下乡、1200名能人返乡创业,带动2.8万余名农民就地就业增收。储备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人才560名,进一步夯实了城乡社区治理的人才基础。

(二)坚持“阵地+”,提升基层服务基础。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领导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大力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规范化建设,社区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得以完善,协商议事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功能室标配齐备,村史馆、党建广场、法制广场、好人园等宣传阵地的建设,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美感度有了质的飞跃。服务环境更美了,服务功能更全了,居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更高了。围绕“建机制、搭平台、强保障、做项目”,积极推进社工站建设工作。全区建成1个区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23个镇(街道)社工站,20个城市社区社工室。镇街社工站、社区社工室发挥“立足镇街、深入村居、精准入户、帮扶到人”的服务优势,全面参与基层民政服务。

     (三)坚持“行动+”,激发社区居民自治基础。我区实施“党员中心户连心”专项行动,在全市率先探索创设党员中心户2100余户,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中心户为纽带、社区群众为单元的10×10组织体系,实现“在家做党建,党建做到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通过推行党员中心户、网格化社会治理、志愿者服务点“三网”有机融合,社区党组织、居民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五位一体”协同联动,形成了“三网五联动”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组织架构体系。积极深化“五社联动”,激发共治潜能。出台了《足彩胜负14场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文件,制定了薪酬管理和激励等制度,明确了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提高履职能力。重点发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文体娱乐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提出“每个城市社区、每个农村社区分别拥有6个、3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至少建立5支志愿者队伍,并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目标,建立了社区社区组织1500余个。依托镇(街)社工站,强化多元融合,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资源等“五社联动”功能作用的发挥,围绕老年人、青少年等,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创新型的服务。刘集镇车村村为解决村内文化传承平台欠缺、文化保育氛围淡薄等问题,立足本村实际,充分利用村内古私塾学堂的优势,成立了由退休老教师、退休党员等组成的国学班教师团队,通过“国学讲堂”“特色兴趣讲堂”“游学”等方式,为车村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满足了村内儿童的需要,增强了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发挥村民内在潜能,通过村民自述村内文化,推动了整个村居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乡村文化内涵。

二、多点聚焦,四治融合实现社会善治

(一)聚焦德治,让人心聚起来。借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势,围绕“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乡风文明,全区掀起了建设文明乡村的强劲之风。

三堡街道潘楼村的“十星文明户”评定工作从1997年开始至今,坚持了26年。通过“十星文明户”评比,村民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氛围,慢慢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如今,潘楼村文明墙上的星星越挂越多,“十星文明户”每年都在增加,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近几年,全村未发生刑事案件,也未发生信访、上访和集访现象。潘楼村也拿到了精神文明最高奖——“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奖牌。通过复制推广潘楼村的评比经验,发挥道德讲堂的作用,全区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个家”活动,以争做讲文明、讲卫生、讲孝道、讲法治、讲秩序“五讲先进个人”,争创空间布局美、室内整洁美、庭院绿化美、和谐家风美“四美庭院”,争当书香之家、公益之家、田秀才之家“三个家”为内容的评选活动,全区评出各类好人、乡贤千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好人群体。为了让“好人受尊重,好人有好报,好人得实惠”,我区出台了《铜山模范奖励管理办法》,在铜山“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二)聚焦自治,让群众议起来。依托“农村熟人社会和脸面社会”的特点,铜山区各村(社区)制定落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章程,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建设。

“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各村(社区)设立了议事室,建立了民主协商机制,探索形成了公开征集协商议题、公开确定协商主体以及议事先告知、民主协商、纳入决策、决议反馈、过程监督的“两公开五步工作法”。以民主协商会议为平台,对村(居)务重大事项进行充分民主协商,避免干部“一言堂”现象,让群众成为“大合唱”的主角,让村(居)民心里更敞亮,切实解决问题,有效提高村(居)治理效能。棠张镇沙庄村积极探索“人居环境+社会治理”新模式,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问题做起,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广泛召集种养大户、“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还有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参与垃圾清运民主协商会议,方方面面的诉求都摆在桌面上讲,协商过程镇党委不事先定调,让老百姓愿说话、敢说话、说真话,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政府点菜,群众动筷”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人民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柳泉镇北村村结合实际,探索推进“一室一廊一驿站”议事协商模式,对涉及土地征收、鱼塘退坝还湖、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整治、党建活动实施、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与村民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定期开展民主议事,通过“线上+线下”情景式议事协商、议事协商廊、议事协商平台等方式,搭建起解难题、做实事、办好事的村级协商议事平台,形成多元参与联动的村民民主协商模式。十年前,北村村用“人情”“家族”议事,而今用“制度”“公约”办事,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为北村村的社会治理新常态。2021年北村村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三)聚焦法治,让基层活起来。以网格化社会治理为抓手,强化法治保障。作为全省第二批和徐州市首家“全要素网格”试点地区,铜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足彩胜负14场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探索“网格+党员中心户”社会治理新模式,各镇(街道)、村(社区)均成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形成了区、镇、村、网格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全区千余名社区工作人员活跃在基层社区内,通过“学习在网格、教育在社区、管理在基层、服务在群众”项目,按照“划片设岗、自主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的程序,对党员中心户和热心公益、身体允许的党员全部设岗定岗,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管理体系,走出有事找党员、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的群众自治的路子,让治理体系更加顺畅,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是社工+便民服务。发挥村(社区)工作人员一线接触群众的优势,在走访中根据梳理的群众需求,面对面帮助指导准备相关资料,避免群众办事来回奔波,实现线上受理与线下办理同步推进,让群众“最多跑一趟”。

二是整治+美丽乡村。通过村(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巡逻,加强对村(社区)内污水排放、垃圾清运、乱堆乱放等环境卫生问题的现场监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平台指令整改。结合镇村治安探头实时监控,全天候、全方位对主次干道、重点部位进行监督,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网格+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化平台数据采集、事项流转、业务办理、信息共享功能,做到社区网格“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实现指挥调度到位、跟踪督促到位、事项办理到位、总结反馈到位。

(四)聚焦智治,让数据联起来。成立了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迭代升级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构建“人联、事联、物联、数联”四联体系。逐步建成部门平台、监控资源融聚的核心“数据云”,预警推送、舆情监控、群众上报的风险“防控网”,审批快捷、权力透明、督查有效的闭合“服务环”,信息同步共享、网上统一调配的治理“微单元”。基层社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借助“金钟罩”反诈预警拦截系统,保护基层社区群众近75万人,预警拦截、精准劝阻受害群众两万余人次,直接避免群众经济损失两千余万元。

三、强基赋能,治理创新焕发铜山活力

村(居)“两委”成员是基层社区自治的“领头雁”,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的“摆渡人”。我区始终坚持把选准育强村(居)“两委”干部队伍,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强基赋能,激发社区治理的关键突破口,创新主抓手。

(一)建培养选拔机制,强社区治理之基。积极选调、培养基层后备干部,为村(居)“两委”建立人才储备库。建强头雁队伍,稳妥推进村书记专业化管理,实施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工程,召开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系列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村带头人政治素质和乡村振兴能力。大力开展“三乡工程”,将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回乡人员依法优先推荐、选进村(居)委会班子。在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围绕换出好班子、选出好班子、形成好思路、建立好机制的换届工作目标,我区精心组织、规范高效,圆满完成了全区293个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区共选出村(居)委员会主任293名、副主任164名、委员979名。村(居)委员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53.3%,比上届提高26个百分点;女性成员占比25.4%,比上届提高11个百分点;45岁以下成员占比49%,比上届提高23个百分点。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年龄结构更趋年轻,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提供了智力保障。289个村(居)委会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一肩挑”比例99%,村(居)“两委”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夯实了党对基层组织的全面领导,增强了社区治理服务的组织保障,解决“有能人干事”问题。

选贤人,带来一村和谐。张集镇杨楼村原是软弱涣散村,村主任张海峰从2017年主持全面工作以来,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把因村民强烈抵制而停工多年的村南市级平价公墓启动。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跑部门、上农户,描绘新项目带来的美好愿景。两个月后,平价公墓项目终于又开工了。村里成立了物业公司,承接了多项业务,为村民修了道路、建了6个水厕和四处村民休闲广场。张海峰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村600多户家庭,连谁家的狗都能随口叫出名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叫出狗”书记。

选善人,带建社区平安。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社区工作繁琐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区广大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周书珍、厉恩伟等一大批优秀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央视新闻》,省市区等媒体连续报道。

选能人,带动一方致富。郑集镇尤楼村村民小组长张欢,也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有着十多年西蓝花种植经验的他,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用“一棵菜”致富一方人。  

(二)建容错免责机制,赋社区治理之能。为担当者担当,对负责者负责,我区出台了《足彩胜负14场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并将办法规定落实到社区,推行到村(居)“两委”成员。对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符合中央和省市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经过集体民主决策并有书证的,有利于改革创新、有利于发展大局等6种情形设置“容错免责”机制,对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村(居)两委成员,在这些情形中虽出现失误,但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以及其它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事件,依据有关程序予以容错免责,鼓励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宽容改革失误,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干部不担当、不敢为等问题,鼓励党员干部推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社区治理创新思路,解决“无压力干事”问题。

(三)建考核评议机制,激发治理创新热情。根据村(社区)实际情况,对村(居)“三务”公开、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等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进行量化、制度化,明确村级主要工作职责,既为基层减了负,又为基层干部明确了工作方向和职责。考核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动态序时计分和按名次递减计分三原则,区对村直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村干部评先晋优、评选五星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解决“有动力干事”问题。

汉王镇南望村曾因失地农民多、农业项目多、外来人口多的“三多”问题,导致村党组织战斗力整体偏软偏弱,在连续两年区对村考核中排名靠后,村“两委”痛定思痛,通过向先进村学习,开阔治理思路,深刻剖析现状,强化自我革新,以建“四强”党组织、做“四优”共产党员为抓手,推动组织力、战斗力有效提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重点打造滨水休闲街区及风情水景街区,成为铜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例证。

铜山区通过加快建设社会善治先行区,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党建+”为引领,聚力推进“四强四促”,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的“头雁”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在“强基固本”中,打造充满活力、昂扬向上的和谐乡村,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万”工程,全域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生态宜居、品质现代的美丽乡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灵魂,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全域推广三堡街道潘楼村“十星”评选经验,创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培育好人文化,打造崇德向善、民风淳朴的文明乡村;全面推行基层民主协商,以实现民生共享为基础,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做起,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标杆,让服务保障更有温度,打造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幸福乡村,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善治“铜山路径”,让基层治理焕发“铜山活力”。

全区民政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坚持常做加法,坚持多点聚焦,坚持强基赋能,为社会善治先行区建设贡献民政智能。

回答网友提问:

    1.如何推动城乡社区“五社联动”有效开展?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在决策环节采取社区参与模式,让各主体共同商议、协商推进,从源头上保障各治理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规范阵地建设。我区共建成1个区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23个镇(街道)社工站、20个社工室。

三是坚持提质增效,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围绕“重视骨干培育、赋能自主管理、强化优质服务”为培育目标,我区坚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50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灵活、专业、精准优势,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四是规范长效机制,抓好队伍建设。鼓励城乡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人员参与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今年全区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突破900余人。开展社会工作专场培训5次,实现社工站、社区社工室驻站社工,社区工作者培训全覆盖。

五是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质量。以居民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一老一小”“一残一困”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项目为抓手,带动社区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讨论,构建共识,进而发挥各方优势,实现有效合作。

2.铜山区如何加强基层自治组织队伍建设?

我区始终坚持把选优育强村(居)“两委”干部队伍,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强基赋能,激发社区治理的关键突破口,创新主抓手。一是建立培养选拔机制,积极选调培养基层后备干部,为村(居)“两委”建立人才储备库。2020年末,我区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围绕换出好班子、选出好班子、形成好思路、建立好机制的换届工作目标,精心组织、规范高效,圆满完成了全区293个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区共选出村(居)委员会主任293名、副主任164名、委员979名。村(居)委员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53.3%,比上届提高26个百分点;女性成员占比25.4%,比上届提高11个百分点;45岁以下成员占比49%,比上届提高23个百分点。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储备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人才560名,进一步夯实了城乡社区治理的人才基础。三是建立健全群众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持续净化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四是加大干部培训。实施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工程,举办村干部专题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村干部政治素质和乡村振兴能力。

谢谢!